改革开放年我国俄罗斯中亚研究的学科发展(5)

来源:俄罗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观点都有其道理,有助于提高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效率,拓宽研究者们的思想纬度和研究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按照国别设立的研究所就是依据这一思

这些观点都有其道理,有助于提高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效率,拓宽研究者们的思想纬度和研究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按照国别设立的研究所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设计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下设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室,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俄罗斯外交研究室,战略研究室,中亚研究室,中东欧研究室,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研究室,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只要能够满足针对该对象国的研究需要,无论什么学科的方法都可以使用。这能够充分发挥学者们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完成政府交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与之不同,高等学校却是按照先学科、后国别的原则进行研究细分。先按照学科分为经济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然后在学科下再划分国别。这就使每位教师依托在一定的学科背景下。这样做主要考虑的是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相当于每位教师把有关该国的知识按照学科准备好,然后送到该专业学生的课堂上。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科研要并重,教学强调学科化,这是为学生服务的;科研则追求跨学科,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何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喜好,但是两者不能只选一项。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们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条件,发展所长开展科研工作。这是高校与专职科研机构的不同之处。为了解决学科化导致研究问题能力下降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设立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和多种形式的智库等,以整合全校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力量,实现跨学科研究,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有学者认为,目前来看,这种做法能够部分解决学科分裂的弊端,但是由于这种协作并不能实现跨学科的认识在单一个体的头脑中进行融合与再创造,所以其实际成效还有待商榷①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军在2018年10月20日南开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8年专题研讨会“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上的发言。。在现行高校体制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实现针对对象国的跨学科研究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由上可见,高校与专职科研机构在俄罗斯中亚研究上的优、劣势实际上反映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两种不同倾向:学科化和跨学科化。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单纯强调学科导向和单纯强调地区研究导向都失之偏颇。前者易沉溺于概念和理论框架的争辩,沉溺于构建高度抽象的模型,而对于需要得到解释的复杂的行为模式或事件却无法提供真正的洞察。后者则对发展和运用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和陈述不感兴趣,且缺乏概念上的先进细致和方法上的严格精密②任晓 :《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笔者认为,从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目标出发,以更加快捷、高效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为出发点,适当调和二者的关系,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学科化和跨学科化这两种发展倾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将会并行发展下去。

在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由于中亚新独立国家民族自信的不断增强和实践中独立自主政策的推行,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社会经济关系脱离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国别研究学者的工作更加深入和细致入微,这些都将促使对俄罗斯、中亚国家的研究更为自成体系,摆脱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中亚国别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频繁和有效,但是学者们在区域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沟通依然有助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这方面的一致性有助于他们在建立区域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继续合作。

此外,俄罗斯中亚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学者将越来越重视在国际学术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西方学者的观点中发掘思想的火花,用他者的眼光来发现自身研究的不足,为世界范围的知识积累做出中国学界的贡献。目前中国学者参与美国斯拉夫、东欧与欧亚研究学会以及欧洲中亚研究学会和北美洲中亚研究学会各项活动的比例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学会的自我服务性质,导致参会要交纳较高的会务费,若要得到折扣,则需申请成为会员,会员需要每年交纳会费以维持资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学者的国际交流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整体上看还需要提高。但是随着中国各类机构增强在这面的支持力度和俄罗斯中亚研究者国际交流能力的提升,人们将在国际学术场合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

文章来源:《俄罗斯研究》 网址: http://www.elsyjzz.cn/qikandaodu/2021/0715/651.html



上一篇:动态
下一篇:俄罗斯经济的非优性地理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俄罗斯研究投稿 | 俄罗斯研究编辑部| 俄罗斯研究版面费 | 俄罗斯研究论文发表 | 俄罗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俄罗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