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

来源:俄罗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中俄音乐教育的发展 俄罗斯与中国的文化交融从几个世纪前就可溯源,当时远东地区生活着大量俄罗斯族人。随着清朝初期管辖地界范围内与邻国贸易需求日益增加,清政府开始加

一、中俄音乐教育的发展

俄罗斯与中国的文化交融从几个世纪前就可溯源,当时远东地区生活着大量俄罗斯族人。随着清朝初期管辖地界范围内与邻国贸易需求日益增加,清政府开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俄罗斯的前身沙皇俄国。虽然当时两国之间的社会生活存在很大区别,但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很多与邻国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更相似的人们。国别的限制难以阻挡两国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俄罗斯的很多民谣歌曲也在那个时候逐渐传入我国。

俄罗斯国家的盛衰历史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有所反映。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统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着共产主义这一新制度的产生。人民能够真正拥有平等的权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由于前苏联的音乐发展在当时已有比较骄人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得以让更多家境一般但有音乐志向的青年走进高校校园。前苏联对人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拥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前苏联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处于一段黄金时期。但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等人执政时期,提出了若干禁锢文化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苏和苏美之间的冷战,因此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产生了一些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的音乐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用陶土或是青铜制作出的乐器可以通过击打乐器不同位置的方式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古代人的这一演奏思想在今天也是十分受用的。当代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都是以此为原理。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179年。据《尚书》记载,舜帝时期掌管乐舞的夔,可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家了。他的《箫韶》流传一千年后,孔子也赞其尽善尽美。随着历史车轮的运转,儒家思想的诞生让老师这一职位应运而生并受人尊崇,百姓不论贫富贵贱均可拜师学艺。唐朝时,唐玄宗修建梨园,戏曲演员都称自己为梨园弟子,称唐玄宗为祖师。他们通过拜请师傅学习戏曲,师傅手把手教给弟子戏曲的演唱技巧和身法,直到徒弟能够独当一面登台献艺。我国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与前苏联的关系曾处于蜜月期,很多社会名流都曾经去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留学。因此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前苏联极度相似,学校选择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音乐,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间接掌握了俄文相关知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建交,我国也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将视唱练耳环节当做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把音乐当做必修科目出现在学校课堂,国家加大对音乐高校的建设和音乐人才的培养,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音乐在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和大众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模式探究

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史是辉煌的,早在上世纪前叶就有无数歌剧作品广为传唱。虽然当时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比较困难,对音乐作品的记录方法在当下看来也显得很过时,但这仍然抵挡不了有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当时俄罗斯的高校主要由专业类全日制高校和社会类大学两种办学方法组成。前者与目前我国的专业音乐类院校的教学模式类似,对学生的招生和录取存在一定门槛。后者则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相对专业院校较低门槛的入学条件让很多想提升自身音乐水平的学生得以接受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共产主义倡导国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前苏联的建国初期也是很小的。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对当时前苏联的不断影响,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仅前苏联和外界国家的关系发生着动荡,对本国国民而言,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革。

前苏联时期的高校教育是公益性质的,在招生录取阶段,学生需要参加一次统一的考试。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任何学生不受地域文化、肤色语言、家庭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考试成绩是唯一决定录取结果的因素。在这一优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下,当时前苏联学生对考取音乐类院校的意愿非常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益性质教育免除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国家对民众的教育买单让更多学生走进了音乐高校的殿堂,俄罗斯国民音乐素养得到了充分保障。

文章来源:《俄罗斯研究》 网址: http://www.elsyjzz.cn/qikandaodu/2021/0302/389.html



上一篇:刍议世纪侨民浪潮下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
下一篇:俄罗斯大提琴音乐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体

俄罗斯研究投稿 | 俄罗斯研究编辑部| 俄罗斯研究版面费 | 俄罗斯研究论文发表 | 俄罗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俄罗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